新加坡股市的規模雖然落後於香港,創新能力卻經常令人刮目相看,好像星交所早前提出收購澳洲的證券交易所,藉此增加上市資源和市場腹地,其膽識震撼環球金融界。昨天,和黃宣布把旗下港口資產以商業信託基金形式在星交所上市,估計集資額高達六十億美元,有望成為東南亞歷來最大宗招股,讓星交所再下一城。反觀香港似乎相當滿意目前新股集資全球第一的地位,對於開拓較冷門或另類集資途徑不屑一顧。
和黃在通告中清楚指出,以旗下港口資產組成的信託基金選擇到新加坡上市,是因為香港現時沒有相關法律及監管制度讓證券以基金單位形式掛牌,惟有等待將來香港的監管環境有改變才再作考慮。可是,證監會的回應答了等於沒答,只重申目前可在港交所上市的信託基金僅限於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未來會繼續研究不同的新產品。
本港監管機構對於新加坡上市商業信託基金的情況,並非後知後覺那麼簡單,而是從來沒有放在眼內。新加坡早於二○○四年便引進商業信託的監管法規,開亞洲先河,而全球首隻船務信託基金亦在二○○六年於星交所掛牌,二○○七及○八年更迎來商業信託上市的高峰期。況且在和黃之前,已有本港上市公司在當地發行以基建資產為主的上市商業信託基金,因此本港沒有朝這方向發展,應該是有意為之。
不過,香港就算現在急起直追也絕非易事,因為新加坡多年來處心積慮搶佔這個市場,還特別針對船務及基建兩大行業資產,提供相當不俗的免稅優惠,目的是吸引海外企業把相關資產以商業信託形式分拆上市。此外,企業可以委任旗下公司作為信託經理人,基金借貸規限也相對寬鬆,讓基金大股東對業務維持一定的控制權,藉此提高吸引力。
企業把資產包裝為上市信託基金,然後以相關資產帶來的現金流分派給投資者,簡單來說是把資產證券化,這做法在歐美相當流行,在亞洲亦逐漸普及,好處是在招股上市及發債借錢之外,有多一條融資渠道。在港交所上市的REITs便屬於資產證券化的基金之一,可惜點到即止,而且諷刺的是,首隻香港REIT其實也是首先在新加坡掛牌,捨近取遠的原因與現在如出一轍。
新加坡的上市商業信託基金還有一個賣點,就是投資結構符合伊斯蘭律法,適合作為伊斯蘭金融的投資工具。曾幾何時,特區政府聲大大說要發展伊斯蘭金融,擺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模樣,現在卻好像銷聲匿迹,沒有人再提及,可見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何其短視,眼見新股上市絡繹不絕,人民幣業務被捧上天,以前說過的甚麼市場多元化發展、開拓不同類型產品等,已忘記得一乾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