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借錢新規定

當局醞釀容許銀行共用按揭資料作信貸評估,日後市民向銀行借錢,銀行可以要求查出他手頭有多少宗樓按未清還,來決定是否借、借多少、收甚麼水平的利息。這項減低金融體系「爆煲」風險的措施,由於需要市民披露部分私隱,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對部分內容有作保留。

本港各式各樣的樓價去年都飆升,不獨住宅為然。金融管理局支持推出可供銀行共用的樓按正面信貸資料庫,被視為配合政府為樓市降溫的措施。這個資料庫令一些過分借貸的炒家現形,有助遏制炒風。無論樓市起落,有關措施都有利銀行控制風險,穩定金融體系,對真正用家有利。

現時銀行放貸,通常會問客戶有沒有其他供樓負擔。如果客戶要供超過一個物業,作為投資收租等用途,銀行通常會收取貴一點的利息,按揭成數或會縮窄到估計樓價的五至六成。

現行制度的漏洞,是一些炒家向甲銀行借錢供第一個物業後,再分別向乙、丙、丁銀行借錢供第二、三、四個物業,每次都向銀行隱瞞自己有其他樓按在身,銀行並不互通資料,無從查證,就算這些炒家「十個茶壺五個蓋」,銀行不虞有詐照借可也。炒家得以降低利息成本,益發助長冒較大風險熱炒,進一步推高樓價,一旦樓市下跌,炒家套週轉困難,就會產生骨牌效應,加劇樓市跌幅。

要降低樓市暴起暴跌滋生的投資和銀行壞帳風險,銀行如果互通資料,知道客戶實際有多少個單位要供,借了多少錢未還,有助穩健借貸,美加和海峽兩岸都有這個制度。不過,這涉及披露更多私隱以及銀行商業秘密,銀行不願競爭對手知道自己做了甚麼客戶多少生意。現在銀行間達成共識,只提供按揭宗數,金額詳情欠奉,中間落墨,符合私隱專員對披露資料必須「適度」的要求。

對於市民日後向銀行申請其他貸款和透支安排,銀行都可以查閱未償清按揭宗數,私隱專員有所保留。過去經驗顯示,樓價大跌的日子,有人不惜「碌卡」透支來供樓,或者向甲銀行借私人貸款來供乙銀行的樓按,結果往往加劇自己的困境,留下更多壞帳給銀行。如何權衡得失,究竟應否讓銀行進一步查取資料,公眾的意見比銀行更值得重視。

私隱專員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以前借下的樓按,客戶本來沒有同意向中央信貸資料庫披露,這個關注不無道理,鑑於目前本港物業信貸風險不算太高,追溯資料的逼切性值得商榷。

共用按揭宗數資料安排,炒家要付較高利息,用家不必分擔炒家的風險成本,可以享受較低利率,比較合理。現時本港未清還樓按約七千億元,比信用卡款項多約九倍。當局為了金融穩定的公眾利益盡早推行這個措施,私隱專員就此作出諮詢,以在防止過度炒賣和保障私隱間作出平衡,是恰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