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理財免於借錢

對於大部分打工仔來說,年終花紅、雙糧一年只得一次,當然要珍而重之。臨近歲晚,這筆辛勞一年的獎賞相信已袋袋平安,但如何才能用得其所呢?今期《今周焦點》請來海通國際創富理財董事黃偉強,就4個典型案例給予專業建議,供大家參考。

債務 卡數利息高 優先處理

背景︰丁小姐愛生活,愛享受,更愛衝動購物,結果驚覺已欠下銀行15,000元卡數,息率達30厘。幸而,她剛收到相若金額的雙糧,正猶豫應否全部用作還債。

專家建議︰理財規劃中,先檢視自己有否負債很重要,尤其是息率動輒逾20厘的信用卡欠款,應作優先處理。基於投資具有風險,故丁小姐應盡用這筆花紅盡快還清卡數,以防之後卡數愈滾愈大。

此外,黃偉強建議丁小姐可透過記錄每日的開支,分開必需開支及非必需開支,檢視自己的用錢習慣,找出入不敷支的原因,看看有否降低非必需開支的空間。

備用錢 憑經驗揀投資或還樓按

背景:金融界才俊高先生,受惠於去年金股齊鳴,獲公司派發逾10萬元花紅及獎金,正在供樓的他考慮應否提早償還部分樓宇按揭。

專家建議︰由於樓按息較低,高先生可按本身的投資經驗及對投資產品的了解,作出還債與投資的先後取捨,賺取有可能高於貸息的回報。

然而,黃偉強亦提醒,高先生要留意自己的流動現金(或稱備用錢)是否足夠,提防還了平錢(如樓按),因為一些突發事故而要去借錢(如私貸)。所需備用錢的多少因人而異,但一般約為足夠應付3至6個月的生活費。

保險 易被忽略 個人必備

背景:大公司文員Tom,月薪8,000元。由於餐搵餐食餐餐清,所以沒有投資或買任何保險,幸而也沒有負債,去年底收到的年終花紅至今仍不知如何善用。

專家建議︰黃偉強指,Tom的情況正反映港人較易忽略的保障需要。事實上,除了投資和消費,個人的保障同樣重要,以防萬一突發事情發生,打亂整個理財規劃,所以大家可藉年尾多了一筆花紅/雙糧,加入適當的人壽、醫療等保險。其中一個較簡單計算人壽保障額的方法,是保障額約等於個人的10年工資總和,以Tom為例,即約96萬元。

抗脹 買商品或基金爭回報

背景:嘉茵財政健康、零負債、保障足、儲備夠,深感現時存錢入銀行定會跑輸通脹,想知道可如何有效利用得來不易的年終雙糧來投資抗通脹。

專家建議︰若然你亦一樣,在檢視還債、備用錢、保障三個階段後仍有錢剩,恭喜你!你可將一部分雙糧用作購買心頭好,慰勞自己,又或者氹人歡喜,另一部分則用作投資爭取回報。黃偉強指,在現時低息環境及市場資金充裕下,今年兩個投資主題是「抗通脹」和「追落後」,前者可透過購買實物商品(如黃金)及相關商品基金,後者可留意一些去年較落後的股票市場,當中首選大中華及巴西。至於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人民幣及相關產品同樣可取。

資金價格創三年多新高 機構高價借錢

央行周一進行約3000億元的逆回購操作,令昨日銀行間市場緊繃的神經暫時得以舒緩。雖然資金價格“出奇的高”,但流動性緊缺仍令機構不惜高價拆入資金,隔夜、7天、14天和21天繼續刷新逾三年來的新高。

“情況比前日好些了,起碼在上午能借到錢了。”一外資行交易員對記者表示。周一央行進行約3000億元的逆回購還是起到了一定的舒緩作用。多位銀行交易員表示,雖然仍態度謹慎,但大行昨日已開始融出資金。此外,由於昨日正回購暫停和本周央票的停發,本周1700億的到期量有望令公開市場第11周實現凈投放。

但能借到錢的代價卻是高昂的資金價格。昨日的銀行間市場上,“奇高”的資金價格屢見不鮮。隔夜、7天回購利率在盤中沖高至9%以上,14天、21天、1月資金價格最高都達到了9%。不少品種的加權利率都刷新了紀錄,隔夜和7天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猛躥了166個基點和242個基點。與14天、21天等品種一起,都創下了2007年10月以來的新高。

“用7%的價格拿的隔夜資金,雖然高但也沒辦法,流動性緊張啊。”上述交易員如是說。她表示,由於央行進行的16天和21天逆回購利率分別高達7.3%和7.67%左右,一些進行逆回購的機構不會低於此價格“借錢”,因此,昨日銀行間市場整體資金價格也“水漲船高”。

在經歷了元旦前資金面的一波緊張之后,面對1月份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時點早於預期,銀行體系資金面在春節前顯得“不堪一擊”,緊張程度也更甚於元旦前,也打破了市場之前的“春節前資金面或好於元旦前”市場預期,資金面為何變得如此脆弱?

“一方面商業銀行年初信貸投放較猛,另一方面今年春節和元旦離得較近,商業銀行資金備付需求持續在較高水平。”面對近期資金面的異常緊張的原因,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而中金則認為,銀行的存貸差凈減少,是導致春節前資金面緊張程度超出預期的主要原因。中金指出,目前銀行1月份存貸差都是凈減少的,面對數次普調存款準備金率,不僅不能為繳納存款準備金提供資金支持,而且反而會消耗已有的超儲資金。目前回籠方式由公開市場轉向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將對中小銀行產生更大的沖擊。銀行體系不斷下降的超儲率已不能適應新的環境,未來碰到熱錢流出、季末存貸比考核等因素時,流動性緊張程度將繼續加劇。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資金價格如此高企的態勢下,國庫定存利率再攀新高,也顯得稀松平常了。昨日上午進行招標的6月期國庫現金定期存款利率再創新高,5.90%的中標利率高於去年12月同期限品種50個基點。

借錢買地的兩難

大約一年前,內地的大地產商爭相到本港售賣債券、優先股以及借貸。他們借的錢從數億至十多億美元不等,年期多為六、七年,年息率在十餘厘上下。這是在政府調控樓市、內地銀行嚴控借貸的背景下,上市房企預留銀根的理性動作。雖然他們的借貸成本要比其香港同行高一倍以上,但計及內地地產發展利潤率相對較高,也就不以為意了。

事隔未及一年,新的消息傳來,內地的中小開發商也都「急需資金補血,以繼續發力樓市。但因銀行方面嚴格控制放貸,他們只能尋求高息民間借貸的支援,最高百分之五十的年化利率,讓借貸更像是一場中、小開發商與中國房地產市場間的賭局」。

總結這一年多的內地大、中、小發展商的相似動作,資金成本雖有十多厘至五十厘年率的不同,但「儲銀以待」的目標是一致的。如何理解此一共同動作呢?借用內地一位資深地產商的話:「如果在這個時候因為資金問題而退出市場,今後將永遠會被拒之門外。」

這話正好點出一地發展商的兩難:在市場銀根奇緊的關鍵時刻,不高息借錢買地會給取消發展商的資格,但是,一旦高息借錢買地,倘若樓房發展後樓價下跌致資不抵債而破產,一樣會給取消開發商資格。

香港六十年來的地產發展史正好是這兩難局面的例證:上世紀五十年代本港有數千發展商,以後每六、七年有一熊市,每次約淘汰八、九成的地產商。這數以千計死亡地產商死症只有一個:他們都是資不抵債而破產。經過接近十次的淘汰賽,香港的實力發展商只剩下十多家,他們存活下來的秘訣也只有一條:這些公司均有極低的負債比率。

建商借錢做生意

營商的金科玉律是借錢做生意,利用別人的錢賺取利潤,償還債務之外又為自己創造財富,一旦虧損,也只是輸光別人的錢,如果公司已經上市,大不了再宣布供股籌集資金。不過,這套營商之道,並不適用於一些壟斷性企業,例如一鐵專營的港鐵,說大股東是特區政府,港鐵卻假維護股東利益之名,罔顧企業社會責任,行大肆斂財之實。

港鐵揮舞商業原則營運的大旗,籌集資本開拓業務,不是向股東打主意,竟然把矛頭指向乘客。繼兩鐵合併之前,當年的地鐵為了在沿線三十個車站加裝月台幕門,強要使用八達通付車費的乘客每程額外付出一角,負擔二十億元工程費用的一半。這條形同打劫八達通乘客的舊橋,港鐵有意故技重施,套用在稍後東鐵沿線各站加裝月台幕門的工程開支。港鐵這種巧取豪奪的作風,正是特區政府一手造成,兩鐵合併,孕育了獨佔鐵路服務的港鐵巨獸,向市民予取予攜,這不叫營商,是公然搶劫。

其實,港鐵的惡劣行徑有何出奇,有甚麼樣的政府,就會有甚麼樣的公營事業,特區政府不是在帶頭斂財嗎?財爺鬍鬚曾上周談論制訂預算案一番話,洩露了他出任財爺的終極目標—把過去從財政儲備挹注連年財赤的二千億元重新累積回來,以備「不時之需」。所以,鬍鬚曾不止一次聲言儲備愈多愈好,說這話的思維背後,正是追求無限財政儲備主導。明乎此理,鬍鬚曾才會託辭「應使則使」,堅拒社會各界要求政府加大力度紓解市民通脹之困的訴求。

港鐵近年的票價政策,與特區政府的理財作風可謂一脈相承,維護股東利益之餘,藉口尊重政府制訂的票價可加可減機制,有盈利百億元照樣加價,漠視市民交通支出日益高昂之困。鬍鬚曾的儲備愈多愈好金句,放諸港鐵,就是盈利愈多愈好,既然商業原則運作,當然唯利是圖,賺盡市民一分一毫的交通開支。

特區政府的政策傾斜,造就了以港鐵主導整個公共交通服務的局面,巴士淪為港鐵的接駁工具,或是提供港鐵未能到達地區的交通服務,當公交系統缺乏競爭,加價共榮成為各個公交營運機構的必由之路。

港鐵由公帑建造,理應在整個公交系統的票價發揮調節角色,牽制其他公共交通機構的無理加價,港鐵卻在特區政府縱容之下倒行逆施,帶頭拿市民開刀,連裝設月台幕門的資本投入,也要向市民的荷包打主意。

銀行借錢新規定

當局醞釀容許銀行共用按揭資料作信貸評估,日後市民向銀行借錢,銀行可以要求查出他手頭有多少宗樓按未清還,來決定是否借、借多少、收甚麼水平的利息。這項減低金融體系「爆煲」風險的措施,由於需要市民披露部分私隱,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對部分內容有作保留。

本港各式各樣的樓價去年都飆升,不獨住宅為然。金融管理局支持推出可供銀行共用的樓按正面信貸資料庫,被視為配合政府為樓市降溫的措施。這個資料庫令一些過分借貸的炒家現形,有助遏制炒風。無論樓市起落,有關措施都有利銀行控制風險,穩定金融體系,對真正用家有利。

現時銀行放貸,通常會問客戶有沒有其他供樓負擔。如果客戶要供超過一個物業,作為投資收租等用途,銀行通常會收取貴一點的利息,按揭成數或會縮窄到估計樓價的五至六成。

現行制度的漏洞,是一些炒家向甲銀行借錢供第一個物業後,再分別向乙、丙、丁銀行借錢供第二、三、四個物業,每次都向銀行隱瞞自己有其他樓按在身,銀行並不互通資料,無從查證,就算這些炒家「十個茶壺五個蓋」,銀行不虞有詐照借可也。炒家得以降低利息成本,益發助長冒較大風險熱炒,進一步推高樓價,一旦樓市下跌,炒家套週轉困難,就會產生骨牌效應,加劇樓市跌幅。

要降低樓市暴起暴跌滋生的投資和銀行壞帳風險,銀行如果互通資料,知道客戶實際有多少個單位要供,借了多少錢未還,有助穩健借貸,美加和海峽兩岸都有這個制度。不過,這涉及披露更多私隱以及銀行商業秘密,銀行不願競爭對手知道自己做了甚麼客戶多少生意。現在銀行間達成共識,只提供按揭宗數,金額詳情欠奉,中間落墨,符合私隱專員對披露資料必須「適度」的要求。

對於市民日後向銀行申請其他貸款和透支安排,銀行都可以查閱未償清按揭宗數,私隱專員有所保留。過去經驗顯示,樓價大跌的日子,有人不惜「碌卡」透支來供樓,或者向甲銀行借私人貸款來供乙銀行的樓按,結果往往加劇自己的困境,留下更多壞帳給銀行。如何權衡得失,究竟應否讓銀行進一步查取資料,公眾的意見比銀行更值得重視。

私隱專員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以前借下的樓按,客戶本來沒有同意向中央信貸資料庫披露,這個關注不無道理,鑑於目前本港物業信貸風險不算太高,追溯資料的逼切性值得商榷。

共用按揭宗數資料安排,炒家要付較高利息,用家不必分擔炒家的風險成本,可以享受較低利率,比較合理。現時本港未清還樓按約七千億元,比信用卡款項多約九倍。當局為了金融穩定的公眾利益盡早推行這個措施,私隱專員就此作出諮詢,以在防止過度炒賣和保障私隱間作出平衡,是恰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