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儲蓄、低借貸

如果2009年再沒有太多特大事故發生的話,這一年可算是化險為夷的一年。化險為夷的首選代表當然是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其次便是H1N1流感。兩件事件同樣由海外傳到香港,同樣驚動了香港人最深層的中樞神經,同樣發揮出香港人的「大喊十」精神。究竟是不是香港人這種「驚弓之鳥」的天性,令我們逃得過2009年的兩個大劫呢?逃得過又留下什麼後遺症呢?

當158年歷史的老牌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下的一刻,全世界都意識到大難將至。其實美國次按的問題早就形成了缺口,只是很多人都情願相信這是美國本土的問題,沒想過其破壞力差點摧毁全球的金融體系。

沉痛教訓的經驗與神經質

偏偏經過了97金融風暴的香港人最有危機意識,外圍一有風吹草動,腦子便浮起上回合出現過的每一個情節,並通通套用到自己身上。「倒閉潮」、「破產潮」、「斬頭盤」、「負資產」、「大蕭條」連珠炮發地被媒介廣泛引用,令每個香港人都相信這一幕幕的情景必然會在這次世紀災難中重臨香江。

事有湊巧,海嘯不到半年,同樣令香港人留下創傷的致命流感肆虐,駭人程度過之而無不及。口罩與疫苗、隔離與封鎖,香港人最沉痛的記憶揮之不去。世衛不斷將警戒級別升級之際,香港人的防範早已達到頂點。由市民搶購口罩到停課停學再到封鎖整幢酒店,香港都走在最前。這是教訓得來的經驗,也是受驚過度得來的神經質!

不知是走運還是諷刺,當記憶、情景、預防措施通通都就緒時,厄運卻只是擦身而過,並沒像預期般大肆破壞。當然,社會上依然有人受到傷害——投資失利的、失去工作的……但整個劇情就像欠了一個高潮便落幕。無怪乎在這次海嘯中沒有損手的人卻像苦主般抱怨樓市不像沙士    般大幅調整,找不到入市良機;也有人說後悔來不及撈30蚊的匯豐。期望原來可以很多,香港人在逆境中就培養了「執平貨」的期望。

過去十年種種反反覆覆的波動叫每個香港人都更有危機意識。有危機意識的好處是遇事應變能力高,反應快,能處理突如其來的事情。的確,經歷過金融風暴與沙士,這次香港變成了最有備而戰的地方,反而西方國家顯得束手無策。

當歐美一間間大型金融機構連鎖式出現資不抵債時,香港卻標榜其高儲蓄、低借貸的美德。就算在混亂中被流言所累出現擠提的銀行,也在一天之內穩住局面。當墨西哥成為疫症的源頭卻茫無頭緒時,香港的邊境防疫、傳染病房甚至隔離政策早已準備就緒。雖然,要動用幾百警力和醫護人員去封鎖整幢酒店、令遊客淪為囚犯的決定被譏為小題大做,但一幕幕震撼的場面都顯示這個彈丸之地可登大雅之堂。

無風無浪不合賭仔性格

香港人習慣風高浪急,尤其這幾年風浪來得既急且猛,反而不習慣風平浪靜的日子。上落大還可以博「高沽低揸」,平穩那有生財的機會。「賭仔性格」也許是來自長期的不安全感。就算沒有博的膽識,香港人也都最明白花無百日紅這道理。所以「口靚模」要出道得早,更要想盡辦法製造聲音、擴大曝光率以延續壽命。

最無辜的可能是一批不要出位,只求穩打穩紮的年輕人。「穩打穩紮」最基本先要找到一個場地,一份工作。可是,剛在好市時受聘的年輕人,還未站穩陣腳就被突如其來的風潮捲走,一次又一次被拋進人浮於事的大海。結果幾年來做過不同行業,失業的時間卻最長,不但累積不到借貸資本,反而失盡最初的雄心壯志。

紮根還是看風駛 ?

這次金融海嘯最可怕的就是連那些原本是天之驕子的金融才俊,一夜之間也淪為失業大軍。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裏自信心最爆棚的一族不但朝不保夕,還遭到社會的唾棄,認為是海嘯的元兇,那會是怎麼樣的滋味!僥倖留低的又有多少空間去反思這次劫難,還是只顧忙於交數以保障自己的職位?

災後重建,各個國家都強調金融監管,防止為求短利而借貸冒險的行為,企圖扭轉人性的貪婪。但究竟這次的教訓是真的令人洗心革面,還是產生更多不平衡的心理?究竟國際投資銀行會減少槓杆,還是衍生更多的衍生產品去掩飾風險?究竟見慣風浪的香港人會明白紮根的重要,還是靠機靈繼續看風駛?